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党建扶贫 > 正文
    购物车
    0

    第二届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论坛举办

    信息发布者:大诰铺村
    2017-11-25 09:13:56   转载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23日讯 (记者马洪超)由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扶贫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论坛(2017)----破解深度贫困的理论、政策与实践”,11月23日在中央民族大学举办。

      论坛上发布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进展报告(2017)》显示,截至2016年底,按照现行标准我国仍有4335万农村贫困人口,其中民族八省(区)还有农村贫困人口1411万;与全国贫困发生率相比,民族地区贫困发生率要高出4.9个百分点;民族八省(区)剩下的1411万农村贫困人口大部分处于深度贫困状态,尚有113个少数民族县属于深度贫困县。这些贫困人口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大多居住在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的地区,处于深度贫困状态。

      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仕民,国家民委专职委员、中央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张京泽,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原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黄泰岩,国务院扶贫办规划财务司副司长郭建军等出席活动。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云南怒江、新疆和田、甘肃临夏、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四川凉山、西藏曲水等民族地区的政府代表参加了会议。

      为了探求破解深度贫困之策,第二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论坛(2017)试图从理论、政策和实践三个角度来讨论深度贫困的治理,论坛设有开幕式、发布会、主题报告、州长论坛、学术论坛5个环节。

      国家民委专职委员、中央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张京泽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国家民委历来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推动了一系列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规划和政策;同时,已先后派驻六批联络员到武陵山片区有关市州和县市区开展联络员工作,有效地推动了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缓解。作为国家民委直属院校,中央民族大学坚持服务党和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

      吴仕民、郭建军分别从自身调研感受出发,围绕“扶贫先扶‘智’”、“东西部差异”、“少数民族地区脱贫现状”等角度为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提供了一些建议。

      在发布会环节,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丽君教授介绍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进展报告(2017)》、《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案例集》。张丽君表示,通过数据统计、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本报告从民族地区整体贫困情况、各个民族地区贫困情况两个角度阐述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在2016年的最新进展及已有扶贫政策的最新效果。《案例集》分别对精准扶贫的“湖南十八洞村模式”、保险扶贫的“宁夏盐池模式”、异地搬迁扶贫的“西藏曲水模式”、电商扶贫的“新疆维吉达尼模式”和“恩施州的建始模式”、光伏扶贫的“宁夏闽宁模式”、社会扶贫的“贵州丹寨模式”、教育扶贫的“新疆叶城模式”、直过民族扶贫的“怒江模式”、边贸扶贫的“广西东兴模式”、党建扶贫的“西藏四季吉祥村模式”等进行了详细介绍。

      在主题报告环节,范小建、中国社科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吴国宝、《中国扶贫》杂志社总编辑杨永纯等7名与会专家分别作了《关于脱贫攻坚的几个问题》、《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政策需求》、《中国民族地区权利贫困的总体格局与发展权保障的五个基本问腿》等主题发言,深入探讨了深度贫困的整体情况、差异和原因、政策和效果以及精准扶贫策略等问题。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